光华荣获大马记录大全
历史,带给我们无上光荣
历史,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往往是一个包袱--骄傲而沉重。 但是,对一家华文报业文化机构来说,透过历史的凝聚和沉淀,却为我们经营出一个宏观的视野、成熟的价值和稳健扎实的文化个性。
光华日报从1910年孙中山创办初期,发扬三民主义的民族精神到国家独立后号召倡导全民团结,它不但经历时代的颠簸,见证岁月的动荡,在历史的忧患中体现出全体华社艰苦卓绝的文化生命力,不愧对历史、一步一脚印地走来。
光华日报不但为大马华文业栽培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材,更塑造出无数对国事、家事、事事关心的知识份子,一代代延续下去,与这片土地共同呼吸,共同成长。
三月,当多媒体电子资讯的阳光热辣辣地普照21世纪的大地,光华日报却一连囊括“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日报”及“服务年资最久员工”二项大马记录大奖。这不仅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项至高殊荣,更是我国的华人之光。
孙中山创办光华日报 支持中国民主改革
光华日报几番风霜暴雨
从1910年创刊到2001年新世纪,光华日报走过了许多艰辛崎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路。的确,这是一条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永无休止的文化长征......
1910年,中国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流亡槟岛,创办“光华日报”,号召海内外华人大团结,推翻封建腐败的满清政府,建立三民主义社会。当时,光华的诞生犹如一支站在南洋最前线的义勇军,支持中国民主改革运动。
光华日报创刊第2年,武汉起义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263年的满清专制政府,民主新中国终于诞生了。光华这份有着特殊任务的民主喉舌继续在槟榔屿肩负着任重道远的文化薪传使命。
1910年12月20日光华日报正式面市后,每天出版2大张。最初全部采用4号长行编排,社论、电讯、新闻、广告一律采用4号字,重要启事排在最前头。在创办人孙中山先生的感召之下,吸引了愈来愈多追求新文化,新知识的读者。
光华创刊的旧址是在铜锣声响的打铜仔街。后来因为业务发展,不敷应用,迁至宰杀牛只的台牛后,自购2间毗连房屋。直到1936年1月1日,才三迁至靠近红灯角渡过了九十一年的万水千山,光华日报几度遭遇风霜暴雨的严峻挑战。
其中包括:
1911年经济困苦,几度难支;1930年,世界经济大恐慌,马来亚锡胶惨跌,影响各行各业,周转十分拮据;1938年董事经理刘惟明逝世,经济再入极度困难中; 1974年,骆文秀、卢良山、周明道斥资从英文星报夺回光华,重振旗鼓。
此外,光华日报也渡过了几次惊涛骇浪的政治考验,包括:1927年中国济南五月惨案,光华鼓吹反日,被当局勒令停刊;1941年,日本侵占槟岛,站在文化战场最前线抗日的光华日报首当其冲,所有资产及珍贵资料损失殆尽。
必须一提的是,战前光华的诸多董事如王景成、刘玉水、员工刘洪钟、黄望青等积极抗日,也因为这些爱国企业家及新闻工作者的推波助澜,光华日报成了战前销路最畅销的一分华文日报。槟岛沦陷后,光华董事及员工成了日军通缉的对象。走避不及的光华书记陈文彬、编辑部翻译谢国仁、手民部职员陈毛猪皆遭日军逮捕,壮烈牺牲。直到日本投降后,停刊了4年多的光华日报才于1946年复刊。
光华日报战前克尽其职,报导快捷,舆论公正,获得各方赞誉。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光华日报以大无畏精神,号召华侨献捐支持南侨筹赈会,同时以身作则,全体职员献捐一个月薪水。当年筹款抗日,槟岛居首,光华日报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推波助澜角色。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宣布脱离英国统治独立。马来亚华侨名称从此不存在,光华日报也象所有领取蓝色身份证的新国民,走出对黄土地的情意结,毕生效忠于这片土生土长的国土,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和谐社会。
红色思潮风起云涌的60年代末,光华日报再度面临一场大考验,营业欠佳。1963年至1968年,王景成与苏承球先后过世,光华陷于不支状态。在刘洪钟等职员的游说之下,得到了骆文秀、卢良山、周明道的经济支持。后来因为亏损太多,就和星报分开,由骆文秀独自负担,出资数百万元重振光华。
1975年董事部改组 光华创佳绩
1975年3月,温子开出任光华日报经理,同时董事部也进行改组,加强阵容。社团领袖王金生、王富金、胡由凤先后加入董事部,共同推动光华业务。
在董事部同仁骆文秀、卢良山、陈正直、叶夙慕、王金生、王富金、胡由凤、蔡锡洪等人的热心支持之下,光华员工充满干劲,全力以赴,在编采内容及业务促销方面大事改革,迭创佳绩。
在这阶段,光华实施了第一及第二次版,尽快地把最新的资讯送到北马一带的城乡。在新闻报导和舆论方面,坚守不偏不倚,反应国家政策和大众意见,以服务广大读者为依归。后来升任董事经理的温子开加强种种联系合作,发行及广告节节上升,光华逐渐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实现了”光华处处,处处光华”的口号。
在这期间,表现最为突出的新闻报导有:1977年9月27日日机坠毁吉隆坡;1977年12月4日马航空难百人罹难;1979年10月泰境柬难民营的深入报导;1980年3月间特派记者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战场,冒着炮火,拍照及写真报导。其它包括:1981年巴东丁宜火车旅游巴士相撞惨剧,轰动全国上下的前文青体育部长慕达哈欣被控谋杀罪等。采访这些轰动国内外的新闻,光华更出版号外,抢先报导,提供读者最翔实的第一手资讯。
往后连续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光大摩天楼大火;马华党争;合作社风暴;普吉岛空难;中越战争;六四天安门事件;槟城渡轮码头倒塌惨案;中国华东大水灾;北京亚运及汪辜会谈等,光华详尽的新闻报导都令读者印象深刻,赢得了各阶层,各领域读者的赞誉和拥护。
在这段力争上游,精益求精的日子里,光华员工待遇逐年改善。为了推动业务,员工积极响应报馆打开对外联络的活动,如成立女子篮球队、歌咏队、像棋队等。光华女子篮球队甚至在全槟甲组篮球队及商业杯中连夺10届冠军杯的四连冠,在报界及体坛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推动文化及华教方面,光华年年不间断地主办或赞助各项文化及教育活动。其中包括1987年开始增辟的学业辅导版、巡回北马各地举办学业辅导讲座、由槟州教育界精英组成顾问团作为各级考试学业辅导讲座顾问老师,令北马学生受益良多。
此外,光华也常年举办及赞助歌唱比赛、演讲比赛、锦绣槟城绘画等健康活动,发扬文化,发掘新秀,培育新苗,塑造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社会。
公益慈善方面,光华更是不落人后。“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向来是光华所抱的崇高宗旨。光华在慈善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各界口碑载道,这可从光华一次又一次地发动筹募义款活动中证实。例如:赈济柬埔寨难民、埃塞俄比亚饥民、捐助槟城码头坍塌惨剧家属、华东大水灾、拯救朝鲜饥荒儿童,光华读者献爱心及好人好事义款等。为使慈善筹款运作透明化,光华主动发出收据给每一个捐款者,由信誉良好的会计公司稽查每一项义款帐目,然后登报公布,以昭大信。
90年代,在董事主席拿督王富金的领导之下,光华业务更上一层楼。柴路头旧总社渐不敷应用,董事部决定不惜斥巨资购地盖建大楼。于是,1990年元旦,坐落于三条路,楼高4层,占地2万8千多方尺的光华日报大厦开始动工从地起了。
1992年6月13日迁新址
1992年6月13日,光华日报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天,光华全体员工迁入新大厦。第二年12月20日恭请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为光华大厦主持开幕,同时为新印刷机主持启印仪式。
董事部配合搬迁大计,作出了光华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投资,添置新印刷机,装置卫星彩色照片系统,总投资额超过二千万令吉。光华也从1993年开始,引进北京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将打字、排版、美工、编采的报纸制作过程全力迈向电脑化。
目前,光华日报已经全面采用电脑排版及电脑打字。光华是我国第一家引入当今世界公认最先进的中文报业电脑系统“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运作的华文日报。
光华日报积极扩充业务同时,为了启发儿童心智,培育文化幼苗,也在1994年7月1日创刊了第一本儿童刊物“大红花”,为国家主人翁提供每周一次的精神粮食。
此外,光华也从1994年5月1日起增辟彩色“光华霹雳”版,为霹雳读者提供即时的新闻快报。1998年5月31日,光华亚依淡办事处隆重开幕,为发林新市镇、垄尾区、亚依淡及甘光巴鲁一带的读者带来更完善的新闻服务。
历史最悠久注册公司
1998年7月7日,光华获得了公认与肯定,马来西亚商业注册局庆祝100周年纪念之际,颁发“历史最悠久注册公司及业务蓬勃荣誉奖”给我国5家历史最悠久的公司,光华日报是其中获得这项荣誉奖状的公司。当时,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亲自颁发这项奖状给本报。
2000年7月下旬,董事主席拿督王富金过世,董事经理拿督温子开荣休,在新任董事主席拿督王锦发温文开明的领导之下,光华员工更加团结一致迎向新时代,面对新挑战,迈向更高峰。
2001年3月28日,服务光华60多年的92岁老职员兼董事刘洪钟获得了大马健力士的“国内服务最久员工”勋奖;光华同时获得了大马健力士颁发“当代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日报”勋奖。双喜临门的肯定,再次鼓舞了光华董事部及全体员工继续努力,继续加油,率领北马华文报最磅礴壮观的读者群在文化长征道路上勇往迈进。
马来西亚健力士服务最久员工勋章--刘洪钟
光华洪钟响逾60载
报馆营业走下坡时,为了让员工领到薪水,他三番屡次进出银行,把自己唯一的房屋地契抵押给银行。为了减轻公司的负担,他不呈报公积金。直到退休前的最后一天,人们才惊愕发现,他连一分钱公积金都没有。
60多年无怨无悔陪伴光华日报,92岁的刘洪钟受到馆方的肯定和推荐,获得了马来西亚健力士服务最久员工勋章,成为光华之光,报界楷模。
1910年,当流亡槟岛的孙中山先生创办“光华日报”,号召海内外华人响应烈火莫熄的改革,铲除封建专制,建立新中国时,福建晋江沿海一户姓刘的渔业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也许是孩子呱呱堕地时赛洪钟,也许是家人对孩子或对国土的冀望,刘洪钟的名字就这样伴随着他颠簸起伏的命运,从半个世纪前的福建沿海、田野林间到朗朗声不绝的厦门师范学院,漂洋过海到南洋,穿越2001年的东方花园。
如今已是头发斑白的刘洪钟(92岁)回忆:小时候的中国遍地哀鸿。我算是比较幸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渔业家庭。我有三兄弟,排行第二。少年时就读泉州培元中学,那是一所基督教学府,校内学习环境自由。也许这样,我开始关心时事,希望当一个灵魂工程师,启发学生关心社会。中学毕业后,家人见我可以念书,就让我到广州中大师范就读一年。毕业后,我任教于厦门小学,担任华文及数学科系老师达五、六年之久。
1934年,刘洪钟最欣赏的作家鲁迅病逝,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爱国作曲家聂耳在日本滨海溺毙,担任“光华日报”经理的晋江同乡刘惟明力邀刘洪钟加入光华日报,共同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对国家、对文化充满热忱的刘洪钟说服了家人到南洋去,任职光华日报马来亚版新闻编辑,每日兼写时事短评。
七七庐沟桥事变,日本军侵略中国,各地华人义愤填膺。就在学生们卖花救国,号召机工到滇缅抗战的当儿,维护正义的“光华日报”站在最前线,大肆抨击军国主义的蛮横。当时为了扩大阵容,光华日报聘请了黄耶鲁、陈国才、连天助等爱国才子为编辑,刘洪钟则被调任中外版、马来亚新闻、星期时事及经济版编辑,每天工作长达12个小时。每晚须等到树胶行情公布后,才能松一口气走出报馆,那时已是午夜12时后了。
年轻力壮的刘洪钟对新闻事业充满热情,任劳任怨。工余时候乐于写作,常发表文章于“星报”副刊。1938年,刘洪钟以一篇短篇小说“冰”刊载于新国民副刊,轰动文化界,获得了当年全马短篇小说首奖。可惜由于后来战乱,小说早已失传,就连作者本身也没有这篇小说的存底。
他回忆:年轻时,我迷恋鲁迅的杂文及老舍的小说。“冰”的内容和风格或多或少受了这些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内容叙说一个卖冰水小贩的一天故事。这个勤劳天真的小贩在观音神诞当天早早起身,拖着沉重的担子到香火袅绕的椰脚街观音庙口叫卖。他梦想当天生意特别好,收工后买一些东西让家人惊喜。然而天不作美,突然下了一整天的长命雨,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让无情的雨水给冲走了……
1939年战争时代 新闻人员成通缉人物
1939年9月,纳粹大军进入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纸张来源短缺,各报大受影响。刘洪钟记得,当时光华日报的员工有100多人,加上面对左翼报刊“现代日报”及“星槟日报”的激烈竞争,每日能有1000多份的销量已非常难得。
他说,当时光华日报董事王景成、刘玉水等都是槟岛社团闻人,也因为这些爱国企业家的推波助澜,光华日报成了战前销路最畅销的一分华文日报。
可是,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南侵,大军进入马来亚,首先侵占槟城,公开抗日的光华日报首当其冲被毁殆尽,创刊以来的所有文件及报纸尽被毁灭。光华日报董事及编采人员成了日军的通缉对象。王景成及刘玉水逃到印尼,刘洪钟到泰国避难,间中乔扮商人潜回槟岛探望旧朋友,继续支持后方抗战。
刘洪钟沉重记得,当年一名30多岁的光华日报职员陈文彬由于走避不及,被日军逮捕虐待,拉去灌水,在监狱里惨烈牺牲。
1945年日本投降 光华重整旗鼓
1945年,广岛被原子弹轰炸,日本宣布投降,马来亚各业先后逐渐恢复,光华日报重整旗鼓,委派谢朝云与刘洪钟到芙蓉运回印报机。
他记得,光华日报的印报机是在日据时代被日军运往芙蓉印刷日本纸币。就在那年二月初,光华日报复刊了,各界肯定光华日报的大义昭然,销途甚佳。刘洪钟被调任经理部兼编国际版及经济版,继续他多姿多彩的报业生涯。
1946至1961年期间,光华一帆风顺,营业甚佳,年年获利。1960年光华日报50周年纪念大典中,刘洪钟获得了服务勋奖,肯定他的敬业乐业及对报馆的忠诚。
不久,光华日报经营欠佳,1963年至1968年,王景成与苏承球先后过世,光华陷于不支状态,在刘洪钟等职员的奔走游说之下,得到了骆文秀、卢良山、周明道的经济支持,但因亏损太多,就和“星报”分开,骆文秀独自负担,出资数百万元以济急用。
过后,刘洪钟出任经理兼广告部经理,光华渐入佳境,后聘温子开任董事经理,刘洪钟任副,二人通力合作。自次以后光华日报年年有余。1993年新大厦落成,获得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莅临剪彩,场面热闹缤纷,报份大增,广告增加。刘洪钟就在1999年宣布退休,惟仍任董事。
如今,人们依稀记得,60年代末那段为生活,为文化拼搏的日子里,刘洪钟为了获取第一手意外新闻及广告,每天上午踩着脚踏车到沓田仔巡视守候,和寿板商及扛棺材的工人打交道,一有新闻线索或有人过世,马上联络报馆。
我们也从老同事们的口中获知刘洪钟从来不提及的一桩感人事迹。当年光华日报营业走下坡时,为了能让职员领到薪水,身为经理的刘洪钟三番屡次进出银行,把自己唯一的房屋地契抵押给银行。
另一点令我们难过和深深感动的是,当时为了减轻报馆的经济负担,刘洪钟主动吩咐不用为他呈报公积金。直到他退休的最后一天,人们才惊愕发现,他连一分钱公积金都没有。
“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刘洪钟任职光华日报60多年,建树良多,矢勤矢终,深得上司、同事及报界同行的尊重,如今获得马来西亚健力士“服务最久员工”勋章,不只激励报馆的上下职员,也激励所有大马的新闻从业者。
“亚罗士打“中华阅书报社”
中华阅书报社话当年
许多人都知道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与槟城有着密切关,在槟城住过一些日子,槟城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外革命事业的其中根据地。但是,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孙中山先生的足迹也曾踏过与槟城近邻的吉打州,曾在当年由他一批在此间的追随者创办的“中华阅书报社”落脚3晚!
“阅书报社”组织与孙中山先生有很大的渊源,“槟城阅书报社”(现为台湾侨校)也曾被孙中山先生住过。
在亚罗士打,随着物换星移,当年的亚罗士打“中华阅书报社”已不复再,不过,其创业的建筑物犹在,成为今日的“天德印务有限公司”。
今年已届92岁高龄的天德印务有限公司创办人庄清德老先生,在一个机缘巧合下,向本报记者记述一段当年往事,言下不胜唏嘘,犹似“白头宫女话当年”之!
他说,孙中山的追随者在目前其公司建筑物墙壁上还留下一块嵌刻著书写有“中华阅书报社建业碑”的石壁,应具历史价值,闻悉槟城一群爱护古物者倡议发起建立“孙中山纪念馆”,不知这群有心人是否要保存此石碑?他将无条件奉上,只为在保护古物方面尽一份心意。
座落在米都马来由街、吉打河畔旁的古老建筑物--目前的天德印务有限公司,拥有约近百年历史价值,建立于约1904年,一群国民党追随者曾经在此创立中华阅书报社,名为供华裔休闲及阅读书报作用,实为宣扬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的革命事业,而在第2次世界大战引爆后,这批人士更为了抗战,发动筹款活动,将捐款寄至中国,协助在中国与日军顽抗的同胞。
庄清德老先生购下这栋古老建筑物之前,一群由中国南来的国民党追随者,于 1918年向马来地主租借这幢建筑物,创立中华阅书报社,其操作性质类似目前的华人社团及公会,供华人休闲、联络感情、交流及阅读刊物、报纸等,同时也灌输中国国父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
当年,中华阅书报社的发起人包括傅荣华、林有祥、林隹培、张开彦、张仁聪、李荣侨、朱有亭、李启明、黄论益、林自有、林坤干及朝基等,他们亦刻下该社建业的石碑,将捐款人士的芳名刻下,流传至今。
历史石碑赠古物维护者
基于天德印务有限公司东主欲进行扩建工作,这块具历史价值的中华阅书报社建业石碑,必须从墙壁上凿下,转送予有意收藏古物维护者。
天德印务有限公司少东庄福荣(48岁)表示,他由其父亲庄清德口中获知,中华阅书报社的一群发起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引爆后,于1936年购置这幢建筑物,并且向该社各会员发动筹款活动抗日,当时,会员们各个都义不容辞,纷纷自动捐出一笔款项,以便该社将有关款项寄回中国,协助中国同胞抵抗日军侵华。
不久后,当日本军队入侵当年的马来亚及进军吉打州时,曾经霸占该社的建筑物3年零8个月,充当日本军高官办事处,致使该社因此而被逼停办。
日军于战乱期间在中华阅书报社的建筑物落脚时,发现该社建业石碑,曾经下令通辑姓名刻在石碑上的人士,不过,该社的会员们为求自保,大部份早已闻风潜逃,因此,日本军未成功捕获任何该社会员。
日本军于1945年投降撒离马来亚及吉打州后,中华阅书报社即复办,期间该社进行各项活动,其中包括开办中正夜学班等。
同时,一群热诚的华侨校友(吉华校友前身)也在日军投降后积极筹组吉华校友会,将会址设定在中华阅书报社(即现在的天德印务有限公司)楼上,不过,后来因部份校友意见相左,组织不全,故当时的吉华校友组织只属昙花一现。
不过,中华阅书报社复办不久后即告解散,1948年,庄清德(即目前的天德印务有限公司老板)即将有关建筑物租下,发展印刷事业,公司取名为天德印务局,当时,该公司拥有约7至8名员工,进行印刷、排版等工作,印制刊物、传单、单据、戏票等。
庄福荣表示,大约10年前,州政府曾表示有意徵用马来由街一带的地段,以便加宽道路,不过,后来基于吉打州苏丹反对,认为一旦道路加宽,将会影响附近的州回教堂,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早期,该公司是应用传统的铅字排版印制华文刊物、传单等,直到约90年代,该公司随着科技迅速发展而全面改用电脑打字及中文电脑软件。
该公司是在1993年将有关建筑物买下,扩充业务,易名为天德印务有限公司, 1995年更购置隔壁一间原属金银业公会的店面,如今正积极进行打通两间店面的扩建工程,将现有办公室移至隔壁店面。
目前,这两幢建筑物正在进行装修与粉刷工作,却碍于这块中华阅书报社石壁深具历史价值,若就此将之凿破,实在很可惜,因此,有意将这块石碑转送给有意收藏的人士。
“我于2月7日阅读贵报时获悉,槟城古迹信托会义务秘书邱思妮,建议当局在槟城建立一座孙中山先生纪念馆,不知他们是否有意收藏这块与孙中山先生有间接关的石碑?因为中华阅书报社的发起人都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
据庄清德老先生披露,在中华阅书报社创立之前,此地段原是属于一名马来地主拥有,1918年之前,当年的马来亚成为英联邦政府殖民地时,英联邦政府曾经借用这座建筑物,充作教育局、城市策划等用途,曾经一度更沦为售卖鸦片的店面,中华阅书报社成立后,中国国父孙中山当年南来时,曾经在此留宿3晚呢!这段陈年往事也鲜少为人所知的!
其实,目前天德印务有限公司所在地,也是一个具历史价值的地方,是亚罗士打被命名的由来之地,当年,第19任吉打州苏丹莫哈末基哇登基后,认为吉北武吉槟榔皇宫已不适合充作大臣们上朝之处,因此,谕令大臣们开阜新的州府。
终于在1735年12月31日,莫哈末基哇苏丹正式将皇宫搬至“士达树”(POKOK SETAR)生长茂盛的现有天德印务有限公司附近(亦即今华侨银行附近),命名为“ 哥打士打”(KOTA SETAR),成为时至今日的吉州首府。
数年后,基于距离哥打士打皇宫不远处的一条河道上长满“士达树”,“亚罗士打”(ALORSETAR)名称自此产生。
米都硕果仅存的华社元老庄清德
同事黄潇慧写当年孙中山曾落脚的亚罗士打中华阅书报社旧址,使我不期然想到当年这座建筑物的如今拥有者庄清德老先生。
庄清德老先生口操一腔浓厚的福建同安乡音,今年已届92高龄,但身体还很建硕,思维尚敏捷,记忆方犹强,步伐也很稳健,不见有老迈蹒跚的样子。
庄老的养生有术,极大可能是因平日生活规律,一向来没涉及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早睡早起。
庄清德老先生是当今米都华社硕果仅存的元老,与他同时期的老朋友,例如其宗亲庄光辉老先生(吉州华教老人)、首任国会议员林如冈局绅、以及本报前亚罗士打办事处经理魏金泉等等,都已作古人,独有庄清德老先生,老当益壮,每天大清早即摸黑到来他一手创办的天德印务有限公司“看头看尾”,日落西山才由其儿子庄福荣(48岁)载回家,数十年如一日,甚至很多个华人农历新年,也见他只在家休息一日半日,又回来天德印务“坐坐”了。
早年的庄清德老先生,也曾活跃华团,他是吉玻马华公会元老及发起人之一,也是第一批成为马华公会永久会员的成员之一,曾担任马华彩票主任,也曾义务为马华公会印刷许多文件。
除此之外,庄氏也参加其他社团,包括中华总会等,他也曾是吉礁华侨中小学新校舍建委会副会长。
庄清德老先生曾在中华阅书报社于日军投降后复办时担任财政职位,不过,他并非国民党成员。
庄清德老先生由年少至今92岁高龄,无日不在工作中,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休息”这两个字,即使如今已把业务交由其儿子掌理,他仍每天大清早即来店里坐坐,接听电话、或在业务上提出咨询,他的勤俭作风,也感染了我,对我的一生有极大影响,毕竟,我与他也曾有一段渊源呢!
犹记得在30年前,刚离校门不久,我曾在他的“天德印务”服务过一段日子,他时常要我开OT(做晚班),每个周假都要我回来工作,我也乐此不疲,因为有加班及周假工作的津贴可拿,因为每次做晚班或周假工作,都能获得他补贴2、3令吉,别小看这区区的2、3令吉,在当时可让我这个“少年鸡”做许多东西了,例如可去天德印务对面的瀛洲茶室(如今已拆去其旧址另迁了)买一粒一角的豆沙包孝敬家里的母亲,以及帮补家用或作为当年迷上阅读买书用途……
我说我的工作态度受庄老的影响不无道理,因为进入报界后,数十年来,我也绝少拿假期,周假也自动回来工作,在我的生活里,“休息”也是个可望不可及的名词。
回首前尘往事,我也有不胜感触呢!
庄老先生当年每天必见他口含一大条的“朱律”,烟不离手,逢客户到来必叫一杯“咖啡乌”待客,如今,随着年龄与健康关系,想必庄老已与这两样刺激的东西戒离了吧?!